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公元前87年,一个八岁男孩坐上了世界上最危险的椅,他的父亲汉武帝刚刚去世,留下的是一个被战争掏空的帝国和四个心怀鬼胎的顾命大臣,这个孩子叫刘弗陵,史称汉昭帝。
没人想到,这个看似弱不禁风的幼帝,会在十四岁时一眼识破宫廷阴谋,用一杯毒酒终结权臣野心。
钩弋之死与权力游戏的开始公元前88年的某个夜晚,甘泉宫钩弋殿灯火通明。
汉武帝刘彻面色铁青,站在钩弋夫人赵氏面前,这个曾经让他爱不释手的女人,此刻瑟瑟发抖。
展开剩余90%"你明白朕的意思。"武帝声音冷如寒冰。
赵氏跪在地上,眼泪无声滑落,她知道,自己的死期到了,不是因为犯了什么罪,而是因为她生了一个太优秀的儿子。
刘弗陵当时只有六岁,聪明得让武帝惊喜又恐惧,史书记载,武帝常说这个幼子"类我",最像自己,可正是这份喜爱,成了钩弋夫人的死刑令。
武帝心里有本账:西汉开国时吕后专权,差点改朝换代,现在自己要立幼子为储,绝不能让"主少母壮"的悲剧重演。
钩弋夫人死了,死得静悄悄,史书只记了四个字:"坐法而死"。
三年后,武帝也走到了生命尽头,临终前,他做了一个影响西汉百年国运的决定:立八岁的刘弗陵为太子,同时指定四个顾命大臣。
霍光,霍去病的弟弟,大司马大将军,掌握军权。
金日磾,匈奴王子出身,车骑将军,统管禁军。
上官桀,从马夫起家的武将,左将军,执掌外朝。
桑弘羊,商人之子,御史大夫,管理财政。
武帝的算盘打得很精:四个人相互制衡,谁也吞不下谁。
现实很快给了他一巴掌。
金日磾在刘弗陵即位第二年就病死了,四角游戏瞬间变成三国杀,霍光凭借手中军权,迅速压倒其他两人,成为实际的权力核心。
上官桀不服,桑弘羊也不服。
燕王刘旦,武帝第三子,当年太子刘据死后,他曾毛遂自荐要当储君,被武帝狠狠打脸,鄂邑长公主,武帝之女,刘弗陵的姐姐。
一个反霍光同盟悄然成形。
十四岁少年的生死博弈公元前81年,十四岁的刘弗陵已经不是那个只会玩耍的孩子了。
这一年发生了两件大事,第一件是盐铁会议,第二件是一场差点改写历史的宫廷政变。
先说盐铁会议。
汉武帝为了打匈奴,实行盐铁官营,把这两样民生必需品的生产销售全部收归国有,战争结束了,这些政策该不该继续?
霍光想出了一个绝妙的主意:开辩论会。
公元前81年二月,六十多个来自全国各地的贤良文学齐聚长安,这些人大多是儒生,代表民间立场,对面坐着的是御史大夫桑弘羊和一帮政府官员。
辩论持续了五个月,贤良文学攻击盐铁官营,说它与民争利;桑弘羊反击说这是强国之策,不能废除,双方唇枪舌剑,火药味十足。
最终结果:废除酒类专卖,保留盐铁官营。
桑弘羊气得够呛,这个在财政岗位上干了几十年的老臣,眼看着自己的政策被一群书生批得体无完肤,心中的愤怒可想而知。
上官桀也不好过,他想让外孙女当皇后,霍光开始反对,后来虽然成功了,但两人的梁子算是结下了。
公元前80年,上官桀、桑弘羊、燕王刘旦、鄂邑长公主终于摊牌了。
他们的计划很简单:诬陷霍光谋反,借机杀死他,然后废掉刘弗陵,立燕王刘旦为帝。
燕王刘旦写了一封告状信,内容大致是:霍光检阅军队,戒严道路,分明是要造反,我要进京保护皇帝。
按说这种低级的诬陷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,燕王在千里之外,怎么可能知道京城的军事动态?
上官桀拿着燕王的奏章,在朝堂上慷慨激昂地控诉霍光的"罪行"。
关键时刻到了。
所有人都看向龙椅上那个十四岁的少年。他会相信谁?会做出什么决定?
刘弗陵站起来,目光在朝堂上扫了一圈。
"燕王远在千里之外,如何得知霍光调兵?"他的声音虽然稚嫩,但异常清晰,"这奏章的日期和所说的军事行动对不上。"
朝堂上鸦雀无声。
少年皇帝继续说道:"霍光忠心为国,这些年来兢兢业业,反倒是有人居心叵测,妄图挑拨君臣关系。"
上官桀脸色煞白,他万万没想到,这个在他眼中还是孩子的皇帝,竟然一眼看穿了他们的把戏,政变胎死腹中。
既然明着来不行,上官桀等人决定暗着来。他们计划在鄂邑长公主的府邸设宴,趁霍光参宴时刺杀他,同时派兵包围皇宫,逼迫刘弗陵退位。
消息泄露了。
一个叫杨敞的官员得知内情,连夜向霍光报告,霍光立即行动,抢在对方动手前,将上官桀、桑弘羊等人一网打尽。
燕王刘旦得知政变失败,在封国自杀,鄂邑长公主也畏罪自尽。
一场可能改写历史的宫廷政变,就这样被一个十四岁的少年和他的忠臣联手粉碎了。
政治智慧的早慧表现盐铁会议的真正意义,远不止经济政策的调整。
这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秀,霍光用它完成了三个目标:削弱对手、笼络民心、巩固权力。
表面上看,这是朝廷征求民意,实际上是霍光导演的一出戏,他让贤良文学放开手脚批评桑弘羊的政策,自己在旁边做好人。
桑弘羊当然明白霍光的用心,但他别无选择,作为这些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,他必须为自己辩护。
有个细节很有意思:在整个辩论过程中,丞相田千秋始终保持沉默。这个老狐狸看得很清楚,这是霍光和桑弘羊的较量,他只要明哲保身就行了。
辩论的结果,表面上是妥协,实际上是霍光的完胜,废除酒类专卖,显示了新政府的开明;保留盐铁官营,维护了国家财政,桑弘羊的政策被部分否定,政治声望大损。
霍光通过这次会议,成功塑造了自己体恤民情的形象,从此以后,朝野上下都知道,大将军是个好人,御史大夫是个坏人。
这就是政治的艺术,霍光用一场辩论会,不费一兵一卒,就削弱了最大的政治对手。
二十一岁的终局与历史之谜公元前74年四月十七日,未央宫里传出一个震惊朝野的消息:皇帝病重。
刘弗陵躺在病榻上,脸色苍白如纸,御医们束手无策,霍光坐在一旁,眉头紧锁。
四月癸未日,刘弗陵在未央宫去世,年仅二十一岁。
死因成谜,史书只说"因病崩",具体什么病,怎么死的,一概不提。
有人怀疑是霍光下的毒手,但这个推测站不住脚,霍光当时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,完全没必要冒险杀皇帝。
更可能的原因是:刘弗陵从小体弱多病,史书记载,霍光曾经以皇帝"体不安"为由,限制他接近后宫嫔妃。
另一个细节也很说明问题:刘弗陵死时,上官皇后才十四岁,两人结婚多年却没有子嗣,这在古代是很不正常的事情。
刘弗陵没有儿子,皇位必须传给旁支,霍光经过一番考虑,选择了昌邑王刘,这个选择很快就被证明是个错误。刘贺进京后胡作非为,霍光不得不在二十七天后将他废黜。
刘弗陵的一生,像流星一样短暂而璀璨。
八岁登基,二十一岁去世,在位十三年,这十三年里,西汉从汉武帝晚年的凋敝走向昭宣中兴的繁荣。
他最大的功绩,不是制定了什么伟大政策,而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正确选择。十四岁识破宫廷阴谋,支持霍光铲除叛逆,这一决定不仅保住了自己的皇位,也维护了西汉的稳定。
司马光评价说:"以孝昭之明,十四而知上官桀之诈,固可以亲政矣。"这句话点出了刘弗陵的过人之处:早慧。
可惜天不假年,如果刘弗陵能多活二十年,西汉的历史或许会完全不同。
历史没有如果,二十一岁的生命,十三年的皇帝生涯,这就是刘弗陵留给后世的全部。
在那个强者为王的时代,一个八岁的孩子能够在权力斗争中存活下来,并且逐渐掌握主动权,本身就是一个奇迹。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门户官方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