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——【·前言·】——》
卫子夫得宠三十八年,为汉武帝生子立后,外戚显赫一时,却最终被逼自尽,子孙尽灭。
她的悲剧并非因爱而尽,而是因“权”而死,她从未失败,只是被时代抛弃,到底,汉武帝为何转身如此之快?
歌女入宫——寒门女子的命运转折卫子夫的出身,平凡到历史本不该记住她,她生在河东平阳,母亲是平阳侯家养的老婢,父亲没留下名姓。
她还有一个弟弟,叫卫青,是母亲与一位县吏私通所生,在那个讲究血统的时代,她的身世,注定低微。
展开剩余90%年少时的卫子夫被送入平阳公主府做歌女。所谓歌女,不是艺妓,更不是贵女,而是教坊制下的“讴者”。平时唱唱歌,陪贵人饮酒,有时还要伴舞助兴,说得难听点,就是养在府里的“赏物”,她没有话语权,也没出头路。
一切转机,发生在建元二年春天。汉武帝刘彻驾临平阳公主府,平阳公主想借机替弟弟选几个贴身女子。她把府中精挑细选的十余位女郎打扮齐整,站成一排,供皇帝挑选,刘彻看过一圈,却没一个中意。
酒宴中气氛冷清,公主让歌女们上来助兴,卫子夫被推了上去。她没有浓妆,也没有珠翠簪花,穿的是最普通的青衫,却意外地打动了年轻的皇帝。据《史记》记载,当夜,刘彻借更衣为名,临幸了她。
她以为命运从此改写,却没想到那一夜之后,整整一年,没有人再提起她。
她被带进宫后,居于宫中冷僻处,没有封号,也无召幸,那些日子,她甚至连伙食都时常短缺,和数百名落选的宫女一样,被遗忘在高墙深院中。
直到一次,汉宫清理无用宫人,准备大批遣返出宫,她得知消息后,偷偷换上宫人衣服,想趁乱溜走。
恰巧,又一次见到刘彻,她扑跪在地,哭得哽咽,求他放她出宫,这一哭,却唤醒了皇帝的记忆。刘彻再次召她入御,这一次,她怀上了龙种。
对汉武帝而言,这个孩子来得太晚,他二十八岁了,还没有一个嫡出的皇子。卫子夫这个看似低微的歌女,突然变得重要起来,她不仅打破了沉寂,也打破了朝中对“陈皇后”势力的依附。
从那一刻开始,卫子夫真正入局了。
母凭子贵——从夫人到皇后的荣宠之路元朔元年,卫子夫诞下皇子刘据,那年宫中灯火通明,举国同庆。武帝亲自为这个孩子赐名“据”,寓意“据有天下”,极其看重。卫子夫被册立为皇后,成为那个时代真正的天之骄女。
这份宠爱从来不只因为爱情,而是因为她的孩子,以及她背后的势力安排。
汉武帝有野心,他需要皇子、需要忠诚的臣子、需要可以制衡旧贵族的新血脉,而卫子夫,恰好什么都能给他。
她不是野心家,却有家人替她登上权力之巅。
卫青,卫子夫的异母弟,跟着姐姐进了宫,最初只是马夫出身,几年后,他已经成了大司马大将军,手握兵权,威震塞外。
霍去病是她外甥,不满二十便率军破匈奴,封狼居胥,一战成名。汉武帝觉得此人可用,亲口说:“此子有天命。”
卫家因此成为大汉王朝最光耀的外戚家族,仅卫青一门,就有五人封侯,百官退避,列侯称臣。当时长安街头流传一句民谣:
“生男无喜,生女无怒,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!”
这句话并非调侃,而是实情写照,卫子夫不仅让“卫”这个本毫不起眼的姓氏跃居朝堂,她还撑起了整个后宫三十八年。三十八年里,她没有犯错,也没有越权,皇后之职,尽得其守。
而皇帝,也一直维持她的地位,哪怕后来宠爱他人,也没有动她的位置。
她像一面旗帜,始终安放在未央宫长秋殿,不是因为情深义重,而是因为,她象征着武帝初期“开疆拓土”的政治正确,太子刘据、卫青、霍去病,统统连着这位皇后。
可你有没有想过,一旦这些人开始凋零,那面旗帜,还能撑多久?
年老色衰——失宠与外戚势力的衰落时间,总是最无声的刀,卫子夫的身份未变,但她的地位早已松动。她从一个“得宠的皇后”,慢慢变成“礼节性的皇后”。汉武帝的注意力,转向了年轻貌美的新晋妃嫔。
最先出现的是王夫人,接着是李夫人,再后是尹婕妤、邢娙娥、赵婕妤(钩弋夫人)。
这些人都年轻,都貌美,都不姓卫,她们不是为了权力进宫,而是因为姿色获得宠幸。对汉武帝来说,这些女人没有政治意义,却带来感官的愉悦。
相比之下,卫子夫年已五旬,面容渐衰,子女长大,家族开始老化。她所代表的那个“戎马功勋”的时代,也接近尾声。
卫氏家族内部也开始凋落。
元狩六年,赫赫有名的霍去病因病去世,年仅二十四岁,汉武帝痛惜归痛惜,但也知此人死后,“边事无人”。而到了元封五年,卫青也悄然离世,两位顶梁柱相继去世,卫家彻底失去了在军政上的硬实力支撑。
这一幕并非简单的“宠衰人亡”,而是武帝有意为之的权力切割。当年扶持卫子夫与其家族,是为了对抗陈皇后系;但如今帝国已强,武帝开始重新整顿朝局,外戚太盛,非长久之计。
卫家功高震主,避讳必然,汉武帝逐步扶持“中朝官僚”,开始边缘化“外戚集团”。这种趋势之下,卫子夫虽然还戴着凤冠,却越来越孤立。
更可怕的,是太子刘据与汉武帝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。父子意见不合,政令龃龉,朝中也逐渐分化为支持太子与主张废立两派。
卫子夫夹在中间,不能公开表态,她本想为儿子保位,又不能违背夫君意志,逐渐陷入两难,她的“沉默”,其实不是无为,而是无解。
她不再是那个一哭便能唤回宠爱的歌女,也不是那个掌控荣华的皇后,而是一个即将被撕裂的母亲。
巫蛊之祸——政治斗争中的悲剧结局真正让卫子夫万劫不复的,是那场史称“巫蛊之祸”的大清洗。
征和二年,有官员举报丞相之子公孙敬声施行巫蛊诅咒,与阳石公主有染。事情被汉武帝大怒下查办,牵连极广,公孙贺父子被杀,卫子夫之女诸邑公主、阳石公主、长平侯卫伉皆坐诛。
此事本就离奇,它并非“案子”,更像是“棋子”,汉武帝需要借巫蛊为名,剪除旧势力,重新洗牌朝局。
真正致命的一击,是江充的介入。
江充是汉武帝倚重的内廷重臣,奉旨负责巫蛊之事,他不查真相,只查人头;他不需要证据,只需要“口供”。
于是他下令“挖地三尺”,在太子宫中“查出大量木人”,又“发现丝帛咒语”,内容大逆不道。当这些所谓证据摆在朝廷面前时,谁也不敢替太子辩解,太子刘据被逼到绝路。
那一夜,太子派人赶往长秋宫求见母后,告诉她:“江充欲加之罪,欲置我死地。”
卫子夫沉默了片刻,只说一句:“我去为你发兵。”
这是她人生中最迅猛、也是最后一次出手,她亲自打开长乐宫兵器库,用皇后玺绶调发禁军,车马、辎重、兵械统统动员。她不是没犹豫,而是知道,一旦任由太子被擒,全家必灭,她要赌,她必须赌。
但这一赌,败了。
太子仓促起兵,根本没有朝中响应,民间一传“太子谋反”,长安城内顿时风声鹤唳,众人皆避不及,亲戚朋友断绝来往。
短短数日内,太子兵败被捕,随后自尽,与他同死的,还有无数宫人、官属,血流遍地,朝中死者数万人。
卫子夫还在宫中,她没有等到丈夫亲自来责问,只等来了一句冷冷传旨:“收缴皇后印玺。”
她知道,这一生,到头了。
在收缴令到来前,她命人送来锦衣,换好正服,自缢于长秋殿,没有哀乐,没有悔语。她只是安安静静地,用最体面的姿态,离开了这个她守了近四十年的权力漩涡。
事后汉武帝才知事有冤枉,但为时已晚,为了赎罪,他命人修建“思子宫”,又严查江充一系,全部清洗。
卫子夫唯一幸存的孙系后代,汉宣帝刘询登基后,追尊她为“思后”,成为史上第一个拥有独立谥号的皇后。
结语:卫子夫这一生,从不起眼的讴者,走到权倾天下的皇后,却在巫蛊之祸中灰飞烟灭。
她没有干政、没有作乱,却因太过成功、太过忠诚,而无法善终,她的荣耀来自子嗣与家族,她的覆灭也正因这两个字。
皇后不是“妻”,是“工具”;外戚不是“亲”,是“权”。权力不讲情分,也不讲旧情,讲的是“当用之时”与“弃之何惜”。
卫子夫没错,错的是她生在帝王身边。
参考资料: 《史记·卫将军骠骑列传》、 《汉书·外戚传》、 《资治通鉴·卷二十二》、 《西汉演义》《大汉帝国的陨落》、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门户官方平台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